大排檔也有夢想,後生仔復原百年名菜,留守媽媽也有雄心,每年兩百場百家宴在侗寨迎客,每週只開三小時,村頭小店盡顯王者風範。講究翻桌率的餐飲業,燒豬店每週卻只營業三小時,斬件燒肉配燒豬骨粥,耳邊響起脆皮在齒間破碎的聲音,口中浸潤肉香醇厚的粥水,把聽覺與味覺結合,專屬於燒豬的賞味過程才算圓滿。在廣西三江,侗族人的味覺傳奇扎根村寨,靠的是一幫廚娘,八十人是百家宴的設宴起點。侗族酸食排行榜中,酸魚被定為酸中之首,除了傳統的生吃,用炭火烤炙,味純留香,皮脆骨軟。鼓樓下的頭牌油茶檔,成為待客的前哨站,老樹茶經歷三輪蒸煮,去除苦澀後的茶湯加上眉豆、米花、花生、蔥花,鹹甜隨意。將黑豆變成黑豆腐竹,是一項新嘗試,賀江鯇魚肉剁碎成魚茸,平鋪在浸泡好的黑腐竹上,捲裹後用牙籤定形,入油鍋炸五分鐘,便是封開人逢年過節都愛的富足如意卷。雞子戈渣是道百年名菜,雞子不是雞蛋的別稱,而是公雞的睾丸,雞子戈渣的靈魂,在於高湯熬製,在文火中攪拌成糊狀,三個小時的降溫凝合,雞子糊變成了淺黃色的果凍,要始終把油溫控制在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攝氏度之間,炸出來的戈渣口感才是最好的。祕製鵝、鯽魚焗飯,是開平人應節菜單上的硬菜和主食,手作早餐家糍,同樣名聲在外。鹹雞籠形似傳統竹編雞籠,寓意金玉滿堂,盆滿缽滿。除了鹹雞籠,還有用作嫁女的出糍,清明時節的艾糍,端午節的粽糍,以及農耕時飽肚子的碗頭糍等等,一樣米做出百樣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