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斯盃仍有可為 端看籃協投入程度2010年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錦標賽,在沒有激盪出太多火花就結束了,能勾起記憶的,除了中華隊開賽前的組訓一波三折之外,接著就是賽事期間的球隊落差,以及中華隊總教練推擠裁判的風波。一個過去每年夏天被籃協視為金雞母的國內籃壇大事,竟然落得這番下場,有所革新勢在必行。
首先許多人提到是否有改名的必要,或許瓊斯盃以目前的時光背景下,雖然已經沒有名稱上的實際意義,不過畢竟行之有年,只要聽到瓊斯盃,就算不熟悉體育的朋友,也知道是籃球比賽,這是在籃協長久經營之下所出現的瓊斯盃品牌價值,在宣傳上有一定的助益,加上過去許多的風光故事,被籃協認為是包袱的名稱問題,其實才更是應該保留瓊斯盃的名稱,成為可以大大提升整體價值的看板金招牌。
再者是中華隊的組訓策略,受到國內自己SBL聯賽的影響,球員在五月賽季結束之後,往往進入修養期,籃協期望徵召的國手,這幾年多以養傷為由,向國家隊請假,考量到瓊斯盃的在FIBA的賽事層級,於理絕對說的通,任何賽事全都派出一級戰將,這不是養兵練兵之道,所以這次的瓊斯盃中華隊陣容其實還說得過去,讓部分有國手能力的球員利用機會增加實力,也讓部分像張宗憲這種有未來性的選手,持續與國家隊保持關係。大專明星隊的部分,由於成軍目的就是希望以此陣容面對亞洲大學籃球錦標賽,所以幾乎完全捨棄有SBL身分的大學球員,減少集訓上的不完整,把瓊斯盃當成磨練和培養默契的最佳機會,這也是籃協與大專體總的共識。不過籃協部分卻完全沒有讓其他人有了解箇中考量的機會,球迷迷失了,不知道這應該是為了國家榮譽而戰的聖戰,還是為了台灣籃球有更好明天的大賽,組訓的中心思想能否貫徹,能否讓裡裡外外都能夠清楚坦白,這是籃協必須改變,不要再專制的第一步。
更該積極的是比賽的舉辦時間,若這是籃協固定的年度計畫,那麼理所當然安排的時間上應該在前一個年度就應該要確定日期,如此一來,邀請外隊的處理上必然更加充裕,以美國NCAA的球隊為例,所有隊伍的行事曆早就在新的學年度開始之前就已經談定,總是要瓊斯盃開打前幾個月才開始邀約,是絕對來不及的,這也是為何台灣始終邀請不到美國第一級或是第二級的籃球名校的原因,2011年亞洲籃協包含亞錦賽在內的重要賽事目前也都在官方網站上查得到,亞洲列強何時將整軍備戰,中華籃協應該也能預估,如果能利用時間跟其他國家主動聯繫安排賽程,瓊斯盃絕對能再回復到各國國家隊的最佳鍛鍊場。
以主事者的立場,中華籃協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更組織化的運作來增強整體的效率,減少獨斷獨行的作為,既然新籃協的理想是要大大破除舊體制,那麼集思廣益、分層負責、乃至於分工合作,絕對是既定的方向;其他如舉辦地點,承辦城市是否有更多變化的空間,未來都有賴新籃協的全力投入,憑藉籃球運動在台灣一直以來的超人人氣,要重新看到昔日中華體育館萬人空巷的場面,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任務。